来源:天长市委365bet网投娱乐_英国365bet官方网_日博365哪个是真的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24 14:52:22 访问量:
——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随着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提速,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公益慈善事业被誉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开启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纪元,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春新冠疫情爆发,大量民营企业纷纷参与疫情防控与救助工作,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理论分析
民营企业公益慈善是特指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为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自愿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救济、援助、捐赠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
(一)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研究现状
目前,民营企业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承担能力日趋增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演化逻辑方面,谢经荣在《民营企业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中提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广大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群体,关心公益,热心慈善,已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呈现出常态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品牌化等特点。在现实问题方面,张军锋在《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阐明,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主要问题包括参与慈善活动的主动性缺失、认知度偏倚、专业化欠缺、形式感过度、企业慈善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发展路径方面,左伟在《中小民营企业公益慈善模式创新研究》中指出,社会企业、共享企业、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新公益模式为中小民营企业解决捐赠规模小、碎片化、难以兼顾自身发展等公益慈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二)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相关理论
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探索,而实践探索又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理论一直备受理论界关注推崇,并日趋成熟。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后来美国学者霍德华·博恩在《企业家与社会责任》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理论。1979年美国管理学教授阿奇·卡罗尔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四维模型”,他指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是企业应该承担的四种社会责任。其中,慈善责任是企业最高一级的社会责任。而我国学者李刚编着的《慈善大视野》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生产经营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的责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责任。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责任是企业的“道德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形象。
2、共享价值理论
21世纪初期,西方普遍认为,企业日益被视为引发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的罪魁祸首。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创造共享价值》中指出,解决这种问题在于奉行共享价值原则,即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通过满足社会需求和应对社会挑战创造社会价值。共享价值是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企业成功与社会进步之间重新架起的一座桥梁。同时,共享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责任、慈善事业,而是一条创造经济辉煌的全新之路。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构建过程。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价值取向的嬗变
自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新冠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1年7月底,全球确诊新冠疫情人数接近2亿人,死亡人数高达420余万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严重影响着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全民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从承担外部社会责任向更加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转变。新冠疫情之前,民营企业主要救济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新冠疫情暴发后,民营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从参与传统公益慈善项目向更加关注疫情受灾群体的转变。新冠疫情之前,民营企业主要针对爱心捐助、求学助医、助残济困等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新冠疫情后,防疫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市场主体更是社会成员,其承担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重任,也承担着防疫抗疫、稳定社会的使命。
二、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县域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情况,本课题组选取天长市作为县域调研重点。其间,走访了政府相关部门、部分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采访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并向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放200余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160份,占全市规上企业的30%,统计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概况
1、徽商文化和淮扬文化融合浸润的沃土
天长市是安徽东向发展的“东大门”“桥头堡”,北、东、南三面被江苏包围。受徽商文化和淮扬文化双重影响,人民擅经营、懂理财,而且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徽商文化和淮扬文化中的崇儒尚道、扶危济贫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天长和周边地区。受徽商和苏商兴办义学传统的熏陶,民营企业热衷于捐资助学,这为天长的民营企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打下了精神根基。
2、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彰显
2020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内抗疫物资严重短缺,天长市民营企业积极组织职工全力生产抗疫物资。在做好企业内部防疫的同时,积极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贡献力量。据统计,近两年,天长市共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参与到了抗疫物资的生产当中。同时,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蔚然成风。调查显示,全市94%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抗疫慈善捐赠中,其中,捐赠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占3%,5万元以上的占35%。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天长市的民营企业充分彰显了责任担当。
3、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事业取得的实效
天长市公益慈善事业逐渐形成了以民政部门为主导,红十字会、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协办,民营企业为主体力量,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公益慈善组织架构体系。民营企业作为公益慈善的主力军,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每年捐赠2500余万元用于资助公益性慈善组织或直接帮助困难群众,使一大批弱势群体摆脱了生活困难和心理困境。仅2020年,天长有358家民营企业参与了抗疫捐赠,捐赠总额超过1000万元;有66家民营企业参与了消费扶贫爱心行动,捐赠总额达235万元。
(二)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经验积累与创新实践
1、较大型民营企业带头发挥公益慈善优势
随着天长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向好,天长市民营企业投身公益慈善的意识越来越强。其中,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公益品牌优势、先进企业文化的较大型民营企业在推动天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天长民营企业的龙头,引进先进的“卓越绩效”作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将对社会的公共责任纳入到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公司已连续多年在救助灾区群众、帮助困难家庭、帮扶孤寡老人、组织无偿献血等公益慈善领域积极作为。早在2017年,公司就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了近50万元的善款。近年,公司慈善捐赠逾百万元。
2、营造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良好氛围
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制度供给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助推剂。近些年,天长市加大了对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在保障民生和强化社会事业方面作出了多方探索和努力。2021年,政府将“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工作任务中,全力推动天长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促成了社会慈善的良好氛围。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热衷公益的慈善人士纷纷建立了各种公益协会,每年开展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行动、帮助孤寡老人的暖冬行动、救助贫困家庭的暖心行动、助力文明风尚的新风行动等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为困难群体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3、新冠疫情背景下慈善新产品开发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天长市不断加大投入,强化信息技术建设,着力打造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产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快了天长市推进公共服务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天长市民营企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生产疫情防护用品。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优势,研发和生产医用隔离衣、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隔离眼罩、隔离面罩和口腔粘膜消毒液的。这些新研发的口罩、防护服,相当部分捐赠给了疫情严重的地区和群众,保障了疫区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4、引导企业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制度
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价值认同。天长市在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注重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机制,不断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态势。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在民营企业党建培训班上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专题课程,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并有效推动企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理念,深受企业好评。另一方面,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一大批民营企业自觉地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绩考评中,增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并制定和完善履行安全健康、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方面社会责任的制度体系。
(三)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外部的各种问题。
1、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内部问题
履行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内在动力,但它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实际价值见效较慢。调研发现,65%的民营企业将慈善理念纳入企业文化,33%的民营企业处于构建阶段。同时,天长市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整的公益慈善管理机制,慈善活动仅限于资金捐赠、产品或服务提供,缺乏劳务支持、技术培训、智力支撑等多种支持形式,慈善方式单一;部分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政府号召、慈善组织、社区劝募等,是被动慈善;有的完全出于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意愿,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捐助的随意性很大,决策缺乏针对性。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对公益慈善缺乏有效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慈善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慈善管理人才。从企业发展视角来看,慈善事业运行效果不佳,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外部问题
天长市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主要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这种安排行政色彩较重。多数民营企业只是被动响应、完成任务。调查显示,多达45%的民营企业除了自身在少数领域内长期捐赠外,还必须完成政府相关部门安排的慈善捐赠任务。慈善捐赠对象的目标信息掌握不对称,导致企业捐赠的形式化、盲目性。部分企业对受赠者缺乏了解,对自己的捐赠款物去向不清楚、无法跟踪或不予过问。在一些募捐和微慈善方面存在着法律监管盲区,仅靠企业规章约束和行业自律难以对企业的慈善行为形成有效的规范和监管。
3、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天长市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县域公益慈善发展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自然也包含着其共性的原因。
在公益慈善的认知上,民营企业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利己主义,认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需要,因而制定的公益慈善策略、参与的公益慈善项目上往往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另一种是利他主义,认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是天然的职责,企业必须创造一切条件开展公益慈善,并把公益慈善作为企业的核心事务之一。
在主动性方面,民营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从事的社会活动都是以实现经济价值增长为原则,而公益慈善运作周期长、价值收益慢,很难在短时间内给民营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因而,很多民营企业只是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倡导和安排下,被动地开展公益慈善。
在体制机制方面,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从事慈善活动的渠道、慈善捐赠款物使用流程与监管等等都影响着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些方面也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加以引导、约束和管理。
在环境氛围方面,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多是基于政府安排和企业内部文化创建而展开的独立行为,单个企业公益慈善的领域和范围狭小,没有形成联合性的群体行为,影响力有限,带动效应不足,很难在全社会营造因企业公益慈善而形象大展的良好氛围。
三、促进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路径分析
由天长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必须下功夫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企公益慈善发展新路径。
(一)增强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自持能力
1、完善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支持机制
民营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公益慈善机制,需要一整套系统的、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慈善机制包括慈善资源的挖掘、慈善信息的披露、慈善活动的策划、慈善资金的核算、慈善项目的评估、社会效益的补偿等等。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结果,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公益慈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公益慈善的管理制度,规定公益慈善的原则、类型、范围、决策程序和规则、监督评价等,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相关制度规管下的慈善行为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慈善组织与政府慈善管理的良性互动
政府与社会慈善组织的关系是影响整个公益慈善事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有序合作、良性互动的政企、政社关系,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政府必须引导、扶持、监督企业慈善组织。引导慈善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激发其慈善热情;同时,政府要在政策、资金、资源上大力扶持慈善组织,解决慈善组织发展保守不前、后劲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慈善组织的活力;政府还必须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规范慈善组织行为。另一方面,企业慈善组织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适应政府主导的管理机制下,主动开展慈善活动,塑造特色企业文化,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力,积极融入政府社会治理的大格局。
3、注重培养新生代民营企业家
加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事关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事关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对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爱,建立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培养机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吸纳到党组织中,加快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加强对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组织经营能力培训和企业家交流会等形式,提高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发挥新闻舆论的正向宣传作用,引导和树立一批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报道和宣传他们的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规范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运作方式
1、完善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法律体系
《慈善法》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为了规范民营企业公益慈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建立跨部门的慈善工作协调机制。政府要加强引导、支持、监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稳定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有利于公益慈善的顺利开展。二是建立涵盖政府、公众、企业内部等多方位的监督体系,对慈善信息及时公布,对违规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对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促使其自觉增强自身运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民营企业日常公益慈善活动进行严格跟踪监督,定期开展纪律审查。
2、规范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运作流程
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与自身的经济生产活动不同,因而在理念宗旨、组织体系、产品供应和监督反馈等方面都有所差别。民营企业要树立人道主义理念,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公益慈善。建立完善高效的组织架构、管理和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公益慈善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慈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符合自身的公益品牌,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公信力。及时收集公益慈善受益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公益慈善效能,提高受益群体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创新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模式
1、加强民营企业与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大众的交流
政府、民营企业、慈善组织和社会大众都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创新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模式与形式,必须正确处理好民营企业与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民营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让政府准确了解民营企业的需求,为之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慈善优惠政策,为其从事公益慈善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民营企业要加强与慈善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慈善组织开展的慈善活动,让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与慈善组织的合作中展现出来,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慈善组织可以学习借鉴民营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提高慈善事业管理水平,促进慈善组织长久发展。民营企业要加强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让大众了解企业的慈善理念,通过组织和开展慈善活动,让大众亲身去感受、去体验,进而增加好感、拉近距离,从而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推动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多元化发展
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多元化发展,是创新民营企业公益慈善发展模式与形式的重要途径。民营企业可尝试建立慈善基金会实施慈善项目、资助其他公益慈善组织实施慈善项目或直接资助受助者。除了传统的教育、扶贫和灾难救助等慈善投入领域,可拓展公共设施、卫生、文化、环保、体育等领域的慈善活动。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公益理念、发动慈善捐助、实施慈善活动等,将企业品牌与慈善活动相结合,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四)建立民营企业公益慈善的新型企业文化
1、强调社会属性,塑造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其价值立场,不仅要承担经济发展重任,也要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多做贡献。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构建一套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慈善价值体系,将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这些慈善理念融入到企业价值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把以慈善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安排。
2、突出道德感化,匡正社会风气
公益慈善作为社会性活动,要突出公益慈善事业道德引领力,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的的良好风气。加强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教育,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等多种教育方式,培育民营企业慈善意识,增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开设慈善专栏,树立道德典型,加强慈善理念的宣传,弘扬新时代的慈善义举。定期开展“慈善日”“慈善晚会”等主题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慈善义举进行表彰,扩大公益慈善的影响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慈善大环境。建立全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对失当失范的慈善行为进行曝光,对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和道德上的双重惩罚,从而规范全社会的公益慈善行为。